English

贵在观念更新

1998-10-29 来源:光明日报 本报记者 赵秋丽 范有德 我有话说

山东烟台市是“全国科教兴市先进城市”,所属12个县市区全部被评为“全国科技工作先进县”,9个县市区进入“全国科技实力百强县”行列。90年代以来,烟台市国内生产总值年增长率均在15%以上,1997年达725亿元,为1992年的2.1倍,5年翻了一番;在经济发展中,科技进步的贡献率平均每年提高1.5%。

烟台市委书记任海深说:“在实施科教兴市的伟大战略中,我们烟台人经历了一场观念的更新,认识上的飞跃。”

资金人才的少与多

资金短缺,人才缺乏,曾是制约烟台科教兴市的主要原因。1990年,全市科技三项费用占同期财政预算总支出的比例不到1%,企业科技投入也少得可怜;全市科技人员只占总人口的2%,有高级职称的则只占科技人员的2.2%。

这“两少”,曾造成人们思维上的停滞。全市开展的解放思想大讨论,使烟台市委、市政府领导班子成员改变了旧的思维方式,变单一思维为多项思维,既看到少,又看到多。例如资金问题,市财政投入的确有限,但民间闲置资金并不少,如果把这部分资金集中起来,就能解决大问题。从这一认识出发,烟台市的干部群众大胆实践。他们大力发展自筹资金、自主经营、自负盈亏的民营科研企业。“玉米大王”李登海,不要国家一分钱,自筹资金创办玉米研究所,如今固定资产已达千万元。他们研制的玉米良种在全国28个省市自治区推广。

烟台市出台10多项优惠政策,鼓励不用国家拨款,不占国家编制的个体、私营、股份制的民营科技机构发展,一时间,厂办、校办、村办的科技实业纷纷诞生。目前,烟台市科技实业已发展到1100多家,资产总值达78亿元,从业人员7万多人,现已研制开发科技成果450多项,年收入96亿元。

烟台市拓宽科研资金筹措渠道,全市科技三项费用1989年总额仅有150万元,1997年增到3600万元,今年上半年,实际利用外资2.7亿美元,比去年同期增长30.6%。

科教兴市,关键在于人才。人才如何由少变多?

烟台市通过组织实施人才工程、建立完善人才交流市场、开展专业技术人员培训教育、引进外国专家进行技术指导及选派技术人员到国外培训学习等途径,增加了人才总量,提高了人才素质。“八五”以来,全市通过各种形式先后培训各类专业技术人才25万人次,其中,派出技术骨干到国外培训学习1000多人次。引进外地人才4.5万人,600名外国专家、120名留学人员,来烟台大显身手。目前,烟台市技术人员达到27.6万人。

烟台把高层次人才资源开发做为人才工程的重中之重,狠抓培养、引进、管理、使用等环节,收到明显成效。如今,烟台已拥有高层次人才1万多名,其中博士、硕士、留学人员近千人。

占领市场的内与外

一次,烟台的领导同志出国考察,在超级市场上看到,日本一个红富士苹果的价格,超过一筐烟台国光苹果。

烟台是著名的“果品之乡”。一石击起千层浪,烟台人开始审视检查自己的思想观念。他们发现,过去的烟台人,眼睛往往只盯着省内国内,思维比较狭隘。改革开放的新形势,急需人们改变陈旧的思维方式,只有思想解放,走向国际大市场,烟台才能真正振兴起来。

思想解放使烟台人在科教兴市的舞台上演唱得有声有色。就拿苹果来说,烟台制定了以引进国外新品种、新技术、新设备为契机的总体发展战略。全面改造老果园105万亩;从美国、日本、加拿大、意大利引进乔纳金、红富士等优良新品种新系列100多个;采用套袋、微喷新技术进行管理,提高了果品质量和竞争力,仅此就增加纯收入12亿多元。目前,烟台已成为我国最大的红富士苹果生产基地,出口量跃居全国第一。

烟台科教兴市,坚持高起点,努力发展高层次、高附加值产品。以往,烟台高新技术产业几乎是空白。“八五”以来,通过实施火炬计划、863计划,全市高新技术产业迅猛发展起来,目前,烟台从事高新技术开发和生产的企业已达540家,其中经山东省认定的企业260家,全市高新技术产业年增加值68亿元。烟台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已发展为“一区三园”,成为全市高新技术产业的主要基地和辐射源。电子信息、机电一体化、新材料、生物工程、机械医药等为主导的高新技术产业群体,以高出全市工业平均增幅25个百分点的速度,迅速成长为烟台新的经济支柱,今年上半年,烟台出口额完成11.2亿美元,比去年同期增长8.3%。

“创新是科教兴市的灵魂”,为了占领国际市场,烟台人瞄准国际先进水平,大胆改革创新。中青年专家王全杰创办的民营科技企业——烟台皮革研究所历时3年多,进行了386个方案的对比实验,攻克了猪皮制革这道全球性技术难题,累计创产值30亿元,创汇2亿美元。去年,这个所在王全杰的带领下,又攻克了猪皮革“透汗不防水,防水不透汗”的这道技术难题。

观念更新天地宽。过去很少赚洋钱的烟台农民如今靠科技去闯国际大市场。烟台市有65%的村庄成为科普村,各类科技研究会达2000多个,会员5万多人,先后取得新技术成果100多项。出现了“富士之乡”、“草莓之乡”、“大樱桃之乡”等一大批“国字号”特产乡镇,100多万个农户挺进国际市场显身手。全市农产品在国内外注册商标158个,其中在国际市场叫响的名牌20多个,一批“农字号”三资企业扬威国际市场,以蔬菜加工出口为主的龙大集团,还到南非购买4000多亩土地,建起“洲际农业园”。目前,烟台农副产品及加工制品年创汇达5亿多美元。

群众利益的近与远

烟台开展的“良种革命”,就充分体现了眼前和长远利益的结合。他们每年投入400多万元,抓住良种的“育、繁、推”三个关键环节,安排了粮食、果品、水产等10大项目12个课题、筛选出了适合烟台推广的优质新品种、新系列49个,建立新品种研究开发基地500多处,总面积达10万亩。烟台主要作物良种普及率和先进技术覆盖率达到95%以上,目前,我国玉米、小麦两大作物的最高育种水平都在烟台。由烟台人培育的两大作物良种年增加社会效益高达150亿元。现在,他们又选育出烟辐188、烟1668等亩产600公斤以上的小麦储备品种,为21世纪农业发展奠定了基础。

烟台人的可持续发展意识很强。他们多次拒绝那些虽然近期有利,但污染环境,长期看来有害的外资项目。他们在推动当前经济发展的同时,谋划着人口、环境、资源的长期合理配置和科学利用,发挥当地自然优势。基于此,烟台科教兴市正涌动着两个浪潮:以山区开发为重点的“绿色科技浪潮”,他们引进推广药物套袋、铺设反光膜、打蜡保鲜等九十年代国际先进技术,振兴林果业。现在,烟台各类果品已发展到320万亩,果业年产值达48亿多元,超过500万亩粮田的收入,等于开发出一个“山上烟台”。

以海洋开发为主业的“蓝色科技浪潮”,唤醒了沉睡多年的700多公里海岸线和900多万亩浅海滩涂,推广了贝类精养、虾贝混养等高产养殖新技术。昔日荒芜的海域变成辽阔的“蓝色牧场”。去年,海洋产值达到80多亿元,超过了陆地农业产值,等于又开发了一个“海上烟台”。

山上、海上烟台建设,既增加了收入,又防止了水土流失,注意了生态平衡,功立当代,利在千秋。

手机光明网

光明网版权所有

光明日报社概况 | 关于光明网 | 报网动态 | 联系我们 | 法律声明 | 光明网邮箱 | 网站地图

光明网版权所有